【景點】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館(Peranakan Museum)

今天在 SMU 坐著坐著覺得有點太熱了,
於是就想要找一個校園以外的地方吹冷氣,
剛好想到位於 SMU 過個馬路就到的「土生華人文化館」,
上次跟婷瑛去過之後覺得還想再去看一次,
加上新加坡的學生去都免錢,所以包袱款款下樓後過個馬路就到了。
真的是史上最快抵達的博物館 XD

如果是遊客要來這裡的話可以搭捷運到到【黃色環狀線】的【Bras Basah】,
出來後跟著 SMU 的標誌走到 School of Business 就很容易找到了,
也可以搭到紅紫黃三線交叉的【Dhoby Ghaut】,
只不過要走一段路就是!

博物館坐落於 Amernian Street 上,
沿路是帶有歐洲風味的建築以及牆面塗鴉,
外觀有點不太起眼,所以非常容易沒有注意就走過去了。

外國旅客的成人票價是 3SGD,兒童則是半價,
至於新加坡的學生無論你是甚麼身分,好像都是免費入館的樣子。

這裡除了介紹土生華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峇峇」以及「娘惹」)以外,
會讓我想來這裡看的原因還有另一個,
就是這個新加坡劇作家官星波小姐的大作「Emily of Emerald Hill」,
中文譯名滿爛的,叫做「翡翠嶺上的愛美麗」,
(完全就是二十世紀初時的直接英譯XD),
描述了一個娘惹嫁來新加坡後與家人相處的情形以及遇到的種種波折後,
成為一個能夠隻手撐天的女強人的故事。

一踏入門口後是明亮的大廳,直接走到櫃檯買票就好,
記得要跟櫃台拿一張圓圓的要蓋戳章的紙,
在逛不同展廳時可以順便收集戳章,
每個戳章在土生華人的社會中都各有不同的意義唷!

而左手邊上樓處則有一個十分醒目的旗幟,
告訴遊客們整個博物館的展廳分配,
而右手邊則有博物館小冊,但我覺得可以不用拿就是了。

當初會知道這間博物館是因為上學期修劇本寫作課時,
我們的老師,Maganet Chen,就是第一個演出 EEH 的女演員,
因為她那時要呈現這部戲給我們看,
所以就先帶我們來了解這個寫作的故事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

峇峇娘惹(拼音:Bābā Niángrě),或稱土生華人(馬來語:Baba Nyonya),
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加(馬六甲)、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淡馬錫(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移民後裔。
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數在唐宋時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沒有來源證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
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後裔。
這些唐宋明後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
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 (FROM WIKI PEDIA)

土生華人文化在馬來半島這區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有名的娘惹糕、娘惹粽便是源自於這群中國移民的後裔。

上了二樓之後就進到了介紹婚宴的展廳,
在展品之中可以略見到中國傳統婚禮的儀式,
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婚禮動輒就要花到十二天,
好像舉家上下都不用工作,全部都在慶祝婚禮一樣,令我感到十分不可思議。
要是換在今天這種動不動就離婚又結婚的社會,
一個人真的不知道一輩子有多少個十二天可以花在結婚上。

進去展廳後會先看到很多精美的飾品,
娘惹們從小就會被要求要學習精細的手工,如同臺灣的原住民女性一樣,
如過能夠有一首精湛的女紅手藝,某種程度來講也代表會是一個賢慧的妻子。





而男女雙方在論及婚嫁時,中國禮尚往來的習俗仍然略見一斑,
男方先贈送整套的首飾、生豬腳(表示女生仍是處女)、一對鳳燭、
橘子以及布疋給女方;女方則會回贈龍燭、龍眼、一套衣服、白蘭地等作為回禮。

這個則是他們會放在家裡的衣櫃,又叫做龍鳳櫥,
兩隻吉祥物各自代表陰陽,表示美好的婚姻。
而這種櫥櫃多半一次也是會擺放一對,
一個屬於新郎,另一個屬於新娘,也是求成雙成對的意味。

展廳內都有一種長得像上圖的集郵戳的小檯子,
從櫃檯拿的一個圓形轉盤紙就可以在這收集戳印,
每個戳印都代表不一樣的意思,滿有趣的!

接下來的展廳會看到街婚的行進隊伍,
隊伍最前方由兩個打著燈的人帶領,告知鄉親好友有人要結婚了,
而後面則跟著穿著傳統婚禮服裝的新郎新娘兩位主角,
最後則是已經年屆中齡的娘惹阿姨們押隊,
也是祈求能夠給新娘帶來瓜瓞綿綿的好彩頭。

轉個彎後就來到了宗教習俗的展廳,
由於承襲著中國固有的宗教禮儀,
一進來就可以看到門神、竹掛占卜還有擲茭(Pak Puay)的展品陳列。

由於當時馬六甲、新加坡等地仍是英國的殖民地,
宗教固然也受了西方的新教影響,
縱使改為信仰新教的土生華人並不是多數,
但在這還是可以看到這種神桌上面有著耶穌與瑪利亞圖像的有趣融合。

逛完宗教之後,則進入了生活飲食的展廳,
一走進去看到的景象,彷彿會誤以為回到外婆在林口的「灶腳」,
那種紅瓦地板、傳統黑大砂鍋以及四處散落的竹簍與竹篩。

吊在天花板上的東西很有意思,
以前的人由於剩飯剩菜捨不得丟,但又不想給貓狗偷吃,
於是乾脆把食物放進去在天花板的吊籠裡,
通風之外,又能讓那些想吃的小動物看得到吃不到,
只能說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

然後我很喜歡這裡這些精美的瓷器,
由於當時中國的景德鎮陶瓷正在流行,
居於地理之便的娘惹們由於每天都關在家裡刺繡,
所以也同時把腦筋動到了瓷器上面,
希望瓷器的美感能夠一直無限地 LEVEL UP,
所以除了請工匠專門打造之外,
也會從國外買進來這些精美的瓷器。

瓷器上有著許多代表吉祥的圖案,
如碗盤裡就會畫上昆蟲,代表積慶有餘的意象,
而當然這些瓷器也不是動不動就拿來裝那些湯湯水水,
多半都是在節慶宴客時才會將這些東西拿出來勞師動眾。

後來因為戰火、大家庭解體而造成許多的瓷器被毀,
或者因為變賣而下落不明,但也因為如此,
當時土生華人社會所使用的瓷器價值而更加不斐。

這個叫做長桌宴,是土生華人們宴客時的排場,
簡單的幾個人而已大碗小碗就這麼多了,
吃起來我猜約莫會比西餐更複雜...

這個電話很有趣,拿起來後你會聽到模擬當時的狀況,從英國打來的長途電話,
或者是你的好朋友打電話來跟你討論事情。
而傳來耳朵的聲音除了有濃濃的新加坡口音之外,
時而不時還會夾帶一些馬來文,是個滿有趣的體驗!

以上差不多就是整個展區的內容,
這個博物館還滿不錯,提供中英兩國語言的簡介,
即使不會英文來這裡也可以窺得當時的土生華人社會的文化面貌。

接下來走入特別展廳,裡面正在展著 EEH,
而如同上面所說,因為老師的表演才知道這個東西。

Emily of Emerald Hill 是一個新加坡人所寫的女生獨白劇本,
實實在在地講述了當初土生華人社會的風貌,
無論從語言、服裝或者是社會背景,
都試著讓觀眾了解當初的社會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況。

這齣戲在星馬兩地非常有名,應該說在土生華人存在的社會都十分有名氣。
整場戲約莫一個小時半多,重點是因為她是女生獨白,
因此整場戲也只有一個角色,就是 Emily 獨自一人。

Emily 是個傳統的娘惹少女,在長大途中變成孤兒的她突然嫁入一個當地的豪門,
從開始的不適應,到成為一個能夠支撐整個家庭的女強人,
途中經過了許多波折,如丈夫外遇、兒子驟逝等事件,
最後整齣戲在思念兒子的晚年畫面落幕,是一個非常精采的女角獨白。

這個展廳展現了這個劇本的寫作背景、劇本裡的場景擺設等元素,
同時也展出了許多不同演員曾經演過這場戲的片段、資料等,
電視裡的就是我的老師,同時也是最早演這齣戲的女演員(約莫在1980年,那時我都還沒出生)。

同時這本劇本也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的譯本,
但是我在網路上就是找不到中文版本,有點可惜。

下樓之後展館提供了一個紀念章區,
遊客可以用展館提供的印章來打造屬於自己的 Emily 的家,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玩意兒,真的還滿新鮮的!

同時還有另一個小空間是讓大家試穿娘惹們的沙龍,
然後進去一個有視訊的地方學 Emily 講話,
進去就可以看到其他人是怎麼樣演 Emily !

這張是那天婷瑛過境新加坡時跟她來這裡逛館時拍的,
我們兩個一整個在這邊玩超久,又順便看了很強大的劇本,
真的是十分巧妙的緣分!

館內也同時提供了劇本給大家讀,
只不過是英文的,我只讀完了一半就放棄了。

這個特展只展到 Apr. 7,
所以還在新加坡的朋友們別錯過了這個展覽,
在臺灣的朋友要來也不要錯過這個展覽了 XD

然後去過馬六甲的娘惹博物館,
深深地覺得這個展館的資料比較多,也比較齊全,
但兩者都是值得一看的地方,除了可以了解新加坡的歷史之外,
也可以一窺另一種不同的華人文化,
下次來新加坡玩時,
別忘了這個在星馬歷史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土生華人博物館唷!

4 thoughts on “【景點】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館(Peranakan Museum)

    1. 外國旅客的成人票價是 3SGD,兒童則是半價

      文章裡面有提到唷~但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漲價 Hakuna 於 2017/05/14 22:05 回覆

  1. 請問裡面是可以免費體驗穿娘惹裝嗎

    1. 這是很久之前的文章了~
      不確定還有沒有這個展覽!建議可以去官網查詢看看唷! Hakuna 於 2019/06/30 11:49 回覆

Comments are closed.